中国书画艺术收藏鉴定中心

主管:中国艺术书画家协会有限公司

“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在河南博物馆开幕


最美中国媒体(史家治/杜艺璇)北京报道: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郑州9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今天上午,“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共展出宋华平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70余件,既有气势磅礴的丈二立轴,又有笔触细腻的小幅精品,全面展现了书法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守正创新的审美追求。


      9月1日,“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摄
      本次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

      9月1日,两名观众在河南博物院观赏“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并不时交换赏析意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摄
      宋华平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数十年博采众长,笔耕不辍,在王铎浑融朴厚、气力中含的基础上,注入了米芾的奔腾跳掷、八面出锋,以及颜真卿的元气纵横,又将“碑”的生涩老辣融入行草书创作中。

      9月1日,观众在河南博物院观赏“黄河颂”宋华平书法作品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摄
      此次展出的70余组作品,是宋华平三年心血凝聚而成,多为八尺或丈二的巨幅,对联、屏条、中堂、横卷形式齐全,分为“仰望黄河”“传颂名篇”“小桥流水”三个部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书写,深入把握黄河精神的时代内涵,用诚挚之笔讲好黄河故事,为奋进新时代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当天的开展仪式上,宋华平将8幅作品捐赠给河南博物院收藏。本次展览展期8天,9月8日闭幕,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Add a comment

笔墨润华夏,丹青颂祖国 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书画展开幕

—华夏文化艺术院庆祝建国七十五周年书画展

      本刊讯2024年8月25日(史家治/杜艺璇/方金婷)郑州报道: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书画艺术魅力,由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郑州文化馆主办,华夏世博集团、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书画院承办,河南省周文化研究会书画院、黄河科技学院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中州大学书画研究院、列子美术馆协办的“笔墨润华夏,丹青颂祖国”书画展览,于炙热的甲辰盛夏,在郑州文化馆与广大观众见面了。

    这是河南书画界的一件盛举,是主办、承办、协办单位献给伟大祖国的一份生日礼物。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保持中国特色的“定海神针”。

    博大精深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多年来,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的书画艺术家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满怀激情地活跃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工作岗位上,用如椽巨笔浓墨重彩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伟大时代,讴歌大美山河,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

    他们中,有在国内书坛、画坛享有盛誉的书法名家、丹青妙手;有在高校书画艺术讲坛上传道授业的专家教授;有师承名家的姣姣者;也有自学成才的业余书画爱好者。精英荟萃,名家云集,是河南书画界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本次书画展览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重启运营一周年为主题,展出了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书画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一批书画艺术精品。

    这些作品形式多样,立意新颖,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在表现内容上,书体有楷草隶篆,绘画有山水花鸟,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众体纷呈,诸艺毕陈。

    在表现手法上,或浪漫洒脱、笔走龙蛇,或大气磅礴、直抒胸臆,或舒缓细腻、隽秀飘逸,或雄浑刚猛、气吞山河······书随心境,可品可赏。

    画风朴质,古润雅静;能人辈出,指不胜屈;流派纷呈,美不胜收,充分展现了书画艺术家的才情智慧和艺术品格。

     翰墨飘香迎国庆,丹青溢彩颂华夏。让我们走进这座书画艺术殿堂,从中欣赏书法艺术之妙,绘画技艺之巧,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品味这场礼赞祖国的艺术盛宴吧!

Add a comment

《妙手执画笔.穿越大冰川》著名画家画冰川作品展在深圳正式启幕

       最美中国媒体(史家治/杜艺璇)北京报道: 2024年8月23日下午3点,《妙手执画笔·穿越大冰川》著名画家画冰川作品展在深圳福田美术馆举行。

       本次活动由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指导,黑水县人民政府、达古冰川风景名胜管理局、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成都优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林跃美术馆承办,阿坝大九寨旅游集团大冰川旅游分公司、上海虹桥画院、深圳市名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展览以独特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今年4月,来自全国21位知名画家——林跃、唐天源、袁思陶、陈琪、韩硕、臧跃军、姚叶红、隋军、李哲虎、管苠棡、李晖、黄越、林多、代成华、李德广、马英良、李振飞、肖凡、张建雄、吴挺光、程绍君、李彤、陈亮、彭祥君、张跃进及书法家史家治,徐利亚等前往四川阿坝州黑水·达古冰川进行为期四天的采风写生及创作交流,在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建立画家、色彩、人文、民族多位一体的绘画和书写体验。

       画家们通过艺术的视角,将海拔4860米达古冰川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当中,描绘出达古冰川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次展览作为巡展的首展,共展出作品90余幅,展出作品中,有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冰川的纹理和质感,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那冰冷的冰雪,有的作品则通过大胆的色彩和夸张的构图,展现出冰川的磅礴气势和无尽魅力。同时,现场还以影像的形式,进一步加深观众对达古冰川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当地人文风貌的认识和感受。这群优秀的画家们不畏严寒,克服了极端的天气条件和艰苦的自然环境,用他们的画笔捕捉再现了达古冰川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不仅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精神。在冰雪覆盖的高原之上,他们以天为幕、地为纸,创作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呈现出了达古冰川的雄伟与纯净。

      开幕式现场,深圳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深圳市中国画学会会长于长江会长讲话:“看了达古冰川的画展,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达古冰川,那就是无比神奇大美!这是一次规模重大、影响深远的画展,希望今后能多举办这样的画展,衷心祝愿这次画展取得圆满成功!也期待我们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多精彩!”

      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美术书法摄影委员会副会长高原画派代表唐天源主席发言:
      "达古冰川一行,是画家们深入生活,通过在高原采风创作,实现是从小我走向大我,在从小美走向大美,达古冰川就是高原文化溯源地的新起点,这次画展激发出大家对传统思想和当代文化艺术的重新解读和思考,用画笔创作出不负于时代的新作品。赓续传统,唤起对伟大中华文明的自信。达古冰川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地理与文化意义上的冰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尤其是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精神,让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实现自我创新新动力。 

      达古冰川是一个有高度,有思想的地方,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碰撞。这次和艺术家们探索和表现达古冰川的美,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和生态的双重致敬,既是对自然壮观景象的艺术捕捉,也是对历史上人类挑战自然、追求理想精神的传承与颂扬。"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美协主席姚叶红主席讲话:“四川不仅有险奇雄秀的山川大美,也有来自远古的冰川雪山。达古冰川那独特的魅力,蕴含着无尽的创作灵感。

此次深圳之行意义非凡,收获满满。而达古冰川之行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极具意义。达古冰川一行,是画家们深入生活,在高原采风创作。画家们专注于描绘冰川的雄伟轮廓,用粗犷的线条展现其磅礴气势,有的则倾心于刻画冰面的细腻纹理,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希望通过创作,让更多人了解到达古冰川,唤起观众对壮观雪山和红色故事的关注。"

       达古冰川管理局副局长黄仕海发言:"达古冰川被作家阿来称之为《最近的遥远》,它是全球海拔最低、面积最大、年纪最轻的冰川,也是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达古冰川是四川阿坝州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的核心景区,是一处集冰川雪山、彩林红石、湖泊草甸、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珍稀动植物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是一处适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绘画摄影、写生创作、研学旅行的天然胜地,相信通过艺术家绘画的方式,把达古冰川独特魅力和黑水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被社会各界所知。"

       来自东道主的深圳艺术家马英良老师讲话道:《妙手执画笔·穿越大冰川》本次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画家,定将成为深圳艺术界的一次重要盛事,为推动城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描绘自然,描绘人文,我们以画笔为媒介,描绘自然的雄浑壮丽,勾勒人文的细腻温情。那皑皑白雪、峻峭山峰、澄澈湖泊,无不是灵感的源泉。而人文的丰富多彩,那些古老的传说、独特的风俗、人们的坚韧与善良,同样给予我们无尽的创作动力。相信此次展览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画家们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定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力量。”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写照。本次画展聚集了很多观众,大家对画展非常感兴趣。观众们对艺术家的创作感到非常神奇,有的观众惊叹于艺术家对色彩的运用,那丰富而和谐的色调仿佛将达古冰川的神秘与壮美完美地呈现在眼前。认为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艺术家能以画笔捕捉到冰川的纯净与宁静,让人们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
      观众代表深圳市慈善会映山红公益文化基金主任何先生说:

  "这次画展它不仅展示了达古冰川的自然美景,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勇往直前。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对环境保护的呼吁。冰川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冰川保护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共同为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底。展期内还将举办艺术讲座、研讨会等相关活动,给广大艺术爱好者和公众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Add a comment

找出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 ——浅论文化自信与文化润疆

找出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

——浅论文化自信与文化润疆

杨智勋

2024.8.1

最美中国媒体(史家治/张杰/杨新平)北京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就当今世界而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我国以国际合作的倡导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走向世界,开启了具有“经济强劲、文化软实力增强”的新征程。新疆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社会大局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定力,推动文化润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所谓文化自信,即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态,以及通过这种信心心态去弘扬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在此前提下,我们需要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以此打破西方文化的霸权,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首先,在中国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和重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其渐渐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其次,我们要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中国是诸多文化的交融之地,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传统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走过数千年,并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都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中国千百年来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正气。因此,我们的文化传承室内完整有序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让我们传统文化焕发出它的新生、新思路、新思想、新形象。然后,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和智力创新。中国当代艺术和思想创新正逐渐走向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从各方面促进文化润疆工程。


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事关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要做好文化自信、文化润疆工作,必须真正理解什么是文化润疆?为什么要文化润疆?以什么方式方法推动文化润疆?


文化润疆,文化是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等;“润”是方法和路径,必须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达到滋润、浸润的效果;“疆”是地域和目标对象。要通过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学艺术各种方式方法,向各民族传播,使之接受,从而达到“润”的效果和目的。以此来提升新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涵养,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多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

中华文化是文化润疆的精神根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扎根于中华大地,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气象恢弘、深度融合的中华文化,熔铸了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维系着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向前发展。因此,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润疆的理论先导。中共建党百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在新疆开展“三观”“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教育,促进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新疆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持,尤其目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因此,在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先导,让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入新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各方面,增强文化自信,凝心聚力踔厉前行。

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润疆的重要内容。新疆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即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交汇地,也是“一带一路”多元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走廊。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长期交流交融,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因此,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要传承和发展好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在传承和保护中唤起各民族人民的群体记忆和情感共鸣,用团结和睦的文化滋养新疆各族人民。


为什么要“文化润疆”?

新疆工作关乎党和国家实业发展全局。文化润疆工程是党中央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大局,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战略之举,合治疆方略,应时代之需、答实践之要、润民众之心。

文化润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文化强大的基础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伟大复兴,要通过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激发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热情,充分发挥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题中之义。党中央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这五个方面中,依法治疆是基础,团结稳疆是关键,富民兴疆是目标,长期建疆是落脚点,而文化润疆是支撑。


文化润疆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总目标,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发挥好文化维系社会团结和睦、提升凝聚力的作用,能够促进新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环境。

怎样推进文化润疆?文化润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工程,需要从战略高度谋划,从多个角度推进,从各个维度建设。要深刻把握文化的符号意蕴,创新“润”的方式方法,达到“润疆”的目标实效。


找出最大公约数,就是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规范化开展、系统化培养、精准化推进。一是加大国家通用文字语言推广力度,并于乡村振兴相衔接,发挥语言文字扶志、扶智的文化功能,提升基层群众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以语言文字符号认同推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化认同基础。二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通过各种途径使新疆各族群众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培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养道德情操,使各族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三是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联谊工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促进党员干部与结对子、结亲戚、走访,交往交心、互帮互助、推动各族干部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把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把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越搭越好。


用好用活新疆文化资源。新疆既是文化资源大区,也是文化资源富区。新疆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譬如吉木萨尔县的“北庭都护府”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存,伊犁昭苏“林则徐纪念馆”,“左宗棠纪念馆”,“张骞通西域纪念馆”,“班超西征纪念碑”喀什“香妃墓”等等。以乌鲁木齐“八路军办事处”“毛泽民纪念馆”“林基路等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还有以“胡杨精神”“红柳精神”“兵团精神”石河子“周恩来总理视察新疆纪念馆”为代表的兵团红色文化,以及赋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等等。一方面,要用好用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遗+”对新疆非遗加强传承与保护,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非遗与文旅、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挥非遗的赋能作用,实现非遗文化的公益性和市场性价值。另一方面,用好用活新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发扬好,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创新文化润疆传播机制。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实现“润”的目标,需要统筹谋划,久久为功。在“润”的方式上必须创新传播机制,精准发力,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方面,让短视频赋能文化润疆。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视频社会化时代”,观众接受文化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要主动应对从“视觉社会”到“视频社会”的变化,用好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根据受众的审美体验和接受方式,把中华文化、新疆各族人民优秀文化等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传播,提升视频内容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另一方面,打造文化润疆符号标识。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载体和表征。在推进文化润疆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和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最大公约数,形成民族向心力,不断强化新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dd a comment

清风许我雅境乐——漫谈魏兴臣收藏与诗书人生之乐

      最美中国媒体(史家治/吴运洲/杜艺璇)北京报道:【人物简介】魏兴臣,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任医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综合发展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医疗行业课题组客座教授。
      夏日炎炎,风起蝉鸣,漫漫滋生出山一程水一程的葱茏与壮阔。仲夏的青山烟雨间泛着《卧虎藏龙》里的色调: 绿意沉香,奔放从容,岁月在泊着乌篷船的水中央悠悠晃晃,慢慢磨衍成一种情景乃至心境。这般心境里,有生命底色和乡愁格调,有持久追寻的核心意义。阅读魏兴臣先生的书法艺术与诗歌创作,品鉴其典藏的名人字画、宫廷老茶与文房四宝,发现这一切与我心中的佳山佳水,在同一个话语场。兴臣先生以线条叙事,在宣纸上游走,不为色相世界里的旋涡所动,水阔天长中具有一种心灵远游的写逸气质。在这个讯息飞速发展、隔阂越来越坚硬的时代,并非每一种生活都值得审视,也并非每一种笔墨都值得期待。当艺术一再演变为混世的道具,初心常为最后一道防线。兴臣先生深谙文学艺术是生活的解药,质感是生命的必要,而他的生命质感来自于他的书法艺术、诗歌创作、典藏体系。从追风少年到沧桑暮年,现实生活的磨砺频频起伏,道风映世,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掀起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一九五六年出生的兴臣先生系河南商水人,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曾就职于商水县人民医院并任院长多年。仁心仁术,载誉杏林。因为怀揣一颗艺术与文学的种子,渴望着如旷野的风一般,追逐自己的梦想。年少的他在父亲的影响下,非常痴迷书法与文学。赤子般的策励之心,相携着超拔的精神性追求,在不断追求医术之精湛的同时,读书、学诗、写字成了一种日课。即便是之后在俗世生活中打拼,书法与诗歌也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时光匆匆,凉凉夜色,福楼拜说:"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若没有对书法与文学发自内心的爱,单凭浮有对书法与文学发自内心的爱,单凭浮躁环境下的长年临池,便足以彻底拖垮一个人的耐心。兴臣先生的书法,可以说,同他的诗歌一样,沉得下去,不浮不躁,其笔墨里有本真存焉。作为零点起飞的文人书家,他至今不忘将自己领上书法之路的故乡,和在笔墨成长里赋予他良多助益的书香氛围浓厚的原生家庭,那是艺术人生旅途中自己为自己选择的亲人,拥有着生命之间的精神传递。

      面对时代的喧嚣和奔流不息,虽纸白而墨轻,但兴臣先生的书法撑得起人生种种。二王帖学及其余绪乃中国书法的大经大纬,以榜书和行草书见长的兴臣先生,广泛临摹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诸帖以及王羲之手札书法,尤其崇尚沙孟海书风并一再玩味其笔墨真意,同时旁涉汉魏,并结合集字碑帖,沉潜内转,如痴如醉,经年累月地找寻笔墨最该有的感觉,在一次次的临与创中重新认识自己,捕捉和感受着书法写意、写心、写情的魅力;在不断的笔墨书写中完成对经典的吸引、内化与外拓,笔风追求古朴与险劲。他的书法像壮年男子有力的心跳和低沉的歌声,读来令人怀想无已,不期然而然地拥有了一种飘逸风流、苍茫蕴藉之风。兴臣先生认为,当代榜书与行草书,不管在创作意识还是在用笔上,大大强调了笔墨运动节奏的变化和意趣的丰富,就是那种写的意味,进言之,"书法是艺术,应有别于写字。"更应出史入经,以书者的积淀与情感赋予书法艺术新的生命。譬如,他曾为以红旗渠为题材的电视剧《归来仍是少年》题写片名,一笔一笔,深情的笔墨既见证了红旗渠历史的老人为了追忆曾经在红旗渠洒下的青春时光,又擦亮了红旗渠精神的当代意义。悠悠墨华,令人感慨无已。

      《六言》诗中有云:"书画无非佛事,瓶钵即是前程。"非但书画,诗歌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兴臣先生践行于诗书兼修,是以诗养书、以书入诗的佼佼者之一。作为呈现情志的诗歌,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就不需要宏大的措辞,用用功指数换得成功指数往往会适得其反,把人生感悟渗透其中,如百花错拳一般,兼容南北,包罗天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反而更容易摸到诗歌创作的法门。"乌丝阑写永和年,有时闲弄醒心弦。"面对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兴臣先生清楚地知道,循着严格的程式和技巧,前人在不同向度已经取得令人仰止的高度,关键点还是在于如何从传承中走向创新,形成自家襟抱风格。他在《再别剑桥》中敞怀高歌:"怀着对知识的渴求、敬畏和向往/我踏进了世界名校英国剑桥/乘坐一叶扁舟/穿过皇后学院二百五十年前牛顿留下的数学桥/吟诵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千古绝唱/划着康河里流淌着岁月的桨/穿越国王学院的后花园/在知识的海洋里荡漾/圣约翰学院里/捧读金庸的《天龙八部》/先生虽已驾鹤西去/而来自东方的射雕英雄/正在西方大不列颠岛国里翱翔……"这种旨在抒写胸中丘壑,注重自身感受的真实性表达,使得兴臣先生的诗歌既非水墨般直接呈现所见的写生性语言,亦非单视角以传统人文审美经验表现的共性诗歌语言,渐成表达自我存在的新的切入点~一面是宏大开张、雄浑苍茫的大千气象;一面是萧散恬淡、清丽儒雅的精神气息及温润雅逸的浪漫风神。难怪罗兰.巴特会说:"风格是心境的蜕变。"兴臣先生的诗歌风格与其书法风格毫无二致,主打一个"率真",简约而率真,奔放而率真。而诗品、书品皆为人品的反映,正如著名书法家王猛仁先生所言,兴臣先生"平易谦和,内涵深厚,不故作丑拙,而是逸情高致,真力弥漫,闪烁着生活的光辉,折射出强大的人格魅力"。

      人行世间,许多事物,非关风雨,只为情怀。无论怎样改变和调整人生的价值取向,品味兴臣先生的收藏之路,都会让人的内心重新流血,感慨和臣服在那种不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超越性的审美力量之下。梳理他的典藏,从收藏文房四宝、文玩入手,如古代名人字画、印章、砚台、笔筒、墨床等;现存名人名家砚台数十方,如扬州八怪的金农、李鳝,状元汪铭相,陈世美原型陈年谷等;印章有汪士慎、方介堪、古泥、徐三庚、韩登安及日昇昌等许多票号、钱庄印等近百枚,材质为田黄、寿山、角质、铜质等。同时,发现奇缺又不可再生的老茶与古董茶,及先后断代几百年和几十年的宫廷茶膏,现存宫廷茶、民国茶、"文革"茶等茶藏品八百余件。尤其难能可贵者,兴臣先生还对这些藏品的有序传承进行了学理性的考证。由此已毋庸置疑,兴臣先生收藏品格上的人文性与学术性,成为他的典藏之路越走越亮堂的决定性因素。

      真正的文人诗书家,真正的收藏家,对文学艺术及藏品的追求,应该上升到学识和学养的积累。且不必说兴臣先生人至暮年依旧不堕青云之志需要鼓起怎样的雄心和意志,单是在多年后想起,会莫名激活某种你以为早就流失的东西,便已值得珍视和感佩万分。不难想象,兴臣先生怀着饱经岁月磨砺的书香之家的学子入骨入血的亲情之念,依旧令人心动的青春梦想,以及长夜漫漫、无以为遣时的医者情怀,在交游中收藏藏品时的场景。更不难想象,他以洗练清新的文笔,简约的笔墨线条,一应指向明确的人生表达,并用自己学术收藏的甘泉去浇灌诗书田园时的陶然自乐。难怪他的诗歌与书法中时或会显露出一领叠得整齐的月白旧衫,于秀削挺拔中颇见清韶之气。或许,正因如此,他的笔墨线条不再陷于单调的叙述,他的诗歌有了多样性的精神重奏,有了跟当代诗书创作的和而不同。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不消多说,兴臣先生的诗歌与书法创作、成系列的收藏体系构建,走的都是一条文墨双修同辉的人文之路,而且贯彻于他日常的收藏与创作中,更可资当代同道镜鉴。理论和实践的双向驱动,使得兴臣先生越发欲罢不能,文与艺与藏皆有所获。随着研究和书写的深入,兴臣先生像操琴长啸骑马行走的流浪诗人,凡是落脚之所,都成了他的艺术追寻之地。诗人杪楞言道:"收纳并反射所有的光,之后成为大地的眼睛。"这所谓的"大地的眼睛"不正是当代艺术家、收藏家们所急需的视觉吗?它与深中时代心意的甘苦之笔,同为知己,旷野里一起走过、深夜里一起醉过的那种。

      在兴臣先生的眼中,时代发展至今天,诗歌、书法与收藏的存在,依然是一种时代的文化标志。站在整个文化复兴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无法低估,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总而言之,兴臣先生是通过学理研究、纸本临创、深度收藏,三位一体地走向时代深处的,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意义与风采。

      牛皮明明《在裂缝中寻找微光:文化大师的风骨与温度》中深情说到:"人的一生有两次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这两个日子,一个归于魂牵梦绕的周口,一个归于天涯﹣﹣属于书法、诗歌和收藏的天涯。天涯路远君来早,兴臣先生依旧葆有着向青山更青处漫溯的生机与雄心。墨染流年中,既有摇滚的激越,也有民谣的沧桑,线条紧贴性情,写出格局,写出内心的辽阔。只待青山见我应如是!(郝永伟)
     作者:郝永伟,河北栾城人,文学学士,历史学硕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
     编辑:王松兴,福建龙岩人,文学学士,资深媒体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Add a comment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举行生根艺术中心 团队书画作品捐赠暨艺术交流活动

      6月18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在京举行生根艺术中心团队书画作品捐赠暨艺术交流活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金汝彬出席并致辞,生根艺术中心主席、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丁目迪等出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常务副院长穆可发主持活动。

      金汝彬副会长在致辞中说,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师生近距离地了解书画艺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记录网书画院院长俞荣漳代表生根艺术中心寄语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学子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的身份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金汝彬副会长代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接收了11位艺术家捐赠的47幅书画作品,并向生根艺术中心团队颁发了捐赠匾额,向书画家个人颁发了捐赠证书。活动上,书画家进行了现场创作,广大师生观摩。

      活动结束后,在经学院举行了欢度古尔邦节的活动。(文/图 陈 宽)

Add a comment